文/吳秀玲

作為全國重要的煤電生產基地和典型的資源型城市,山西省朔州市2023年生產原煤2.33億噸,居山西第一全國第三;發電量和外送量都居山西第一。在能源保供背景下,朔州扛起了責任,為全國能源穩定貢獻了力量。

全國人大代表、朔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吳秀玲

在“雙碳”背景下,如何既發揮朔州在煤炭資源秉賦和能源產業方面的優勢,又走出傳統增長路徑、實現高質量發展,是朔州一直在發展實踐中探索思考的,為此朔州在改造提升能源產業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、布局數字產業方面持續發力,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,塑造轉型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

首先,推廣綠色技術,改造提升能源產業。在完成能源保供任務基礎上,因地制宜推廣綠色開采技術,提升煤炭綠色開采水平。分類推進煤礦智能化,建成13座智能化煤礦,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煤礦實現智能化全覆蓋,提升煤炭先進產能占比,提高煤礦本質安全水平。加強電力調峰能力建設,發展大容量高參數、先進環保高效煤電機組,推動已開工的平朔安太堡2×3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并網、已核準的華能山陰2×100萬千瓦“上大壓小”煤電項目開工;加快存量煤電機組“三改聯動”,完成80萬千瓦改造任務,構建安全穩定的新型電力系統。

其次,攻關先進技術,發展壯大新興產業。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,以產業鏈、專業鎮、開發區為抓手,梯度培育“鏈主+鏈核+專精特新”企業,加快重點產業補鏈延鏈升鏈建鏈,發展壯大現代煤化工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產業,形成集鏈成群、聚群成勢規模效應。

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。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,促進現代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,推進煤炭由燃料向原料、材料轉變。按照山西省委、省政府“積極推動中煤平朔煤制烯烴重大項目建設”部署,聚力打造現代煤化工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,依托清華大學、華東理工大學、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、航天長征化學工程公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,利用中煤平朔礦區煤、電、化、水、新能源一體化優勢,攻關突破晉北高硫、高灰、高灰熔點“三高”煤氣化難題,取消燃料煤,耦合新能源,建設山西首個大型煤制烯烴項目,打造山西現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標桿。深化與懷柔實驗室山西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,集聚科技創新要素,延伸煤化工產業鏈、價值鏈,思考布局新質生產力,形成煤化工產業集群。同時,促進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,加快推動已開工的低熱值煤熱解燃燒分級利用項目建設。

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。有序建設風電、光伏項目,合理布局抽水蓄能、飛輪儲能、壓縮空氣儲能項目,協同發展新能源和儲能,謀劃推動“風光火儲一體化”“源網荷儲一體化”和多能互補示范項目,推進中煤平朔60萬千瓦離網制氫等項目建設,力爭“十四五”末建成煤電裝機1600萬千瓦、新能源裝機1600萬千瓦的“雙1600萬千瓦”中部電力外送基地。同時,做大光伏裝備制造產業規模,延伸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條,支撐新能源產業發展。

提質提檔新材料產業。依托山西省新型功能炭材料工程技術中心、煤矸石高值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,以省級鏈主企業三元炭素公司、省級鏈核企業晉坤礦產品公司為主體,擴大新型碳材料、石油催化劑裂化前驅體等前沿材料生產規模。同時,以粉煤灰、煤矸石、脫硫石膏等工業固廢為原料,以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改造為方向,開展新型材料研發與量產,力爭“十四五”末新增工業固廢全部消納。

此外,引進適用技術,布局起步數字產業。加快推動5G網絡、千兆光纖網絡、移動物聯網、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謀劃布局大數據產業項目,在智能礦山、文化旅游、智慧教育等領域,打造“5G+行業”應用生態。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,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,支持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制造、5G智慧工廠試點示范。大力推動陶瓷企業自動化、智能化生產線改造,提升陶瓷產業數字化應用水平。(作者為全國人大代表、朔州市委副書記、市長)